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知识、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适应各个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和个性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质的初级临床医师。
二、培养要求
1. 职业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善于理解、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背景、信仰、需求、利益、隐私和人格,具有较为顺畅的人际交流、沟通和信息反馈能力,能够清楚认识患者、家属和同事们的共同协作和努力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4)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遵纪守法,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5)体魄强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 知识要求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及行为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异常病理结构和机理、致病病原体以及药理学基本知识。
(3)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和康复保健原则。
(4)掌握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和中医学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和本国卫生政策和法规,掌握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和疾病“三级预防”原则和知识,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5)掌握生物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医学研究的设计、测量和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技能要求
(1)具有规范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能力;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
(2)具有临床照护患者的能力,具有与患者、家属或同事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技能,具备基本的健康宣传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能力。
(3)具备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搜集证据、评价证据和循证决策的初步能力。
(4)掌握汉语,达到新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水平;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
(5)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专业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和课程模块
1. 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 主要课程(19门)
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诊断学、外科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
3. 课程模块和教学目的
对应培养目标要求,必修课程分为“通识人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个大模块和六个子模块。
(1)中国文化和人文素质课程模块
增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扩大知华、爱华、友华留学生群体。掌握宽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行为、法律和伦理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交流、沟通和协作能力。主要由中国概括、生命伦理学和卫生法学等课程组成。
(2)自然科学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汉语和“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专业学习所需的数理化及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汉语、医学汉语、高等数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等课程组成。
(3)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构建学生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能力,主要由细胞生物学、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人体机能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组成。
(4)预防医学与科研方法模块
使学生掌握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卫生系统运行规律,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信息收集、管理、评价和循证决策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意识和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主要由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学、社会医学等课程组成。
(5)临床基本技能模块
使学生熟练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和临床操作的基本技能,为临床理论学习、临床实习和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基础。主要由诊断学、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学、核医学和临床技能训练等课程组成。
(6)临床专业理论与见习模块
通过理论教学和见习,掌握内科、外科、专科等临床知识、诊疗技能,训练临床整体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主要由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口腔科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康复医学等课程组成。
四、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
按照选修要求和课程属性分类,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中,必修课程共计50门,4423学时,244学分,前五学年完成学习;理论3231学时(占73.05%),实验(实践)1192学时(占26.95%)。各门课程具体学时、学分如下:
1. 必修课
(1)公共基础课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
合计 | 理论 | 实验/实践 | ||
500 | 500 | 0 | 28 | |
中国概况 | 30 | 24 | 6 | 2 |
计算机科学 | 48 | 48 | 0 | 3 |
高等数学 | 42 | 42 | 0 | 2 |
物理学 | 81 | 60 | 21 | 5 |
基础化学 | 88 | 72 | 16 | 5 |
细胞生物学 | 57 | 39 | 18 | 3 |
有机化学 | 90 | 78 | 12 | 5 |
合计(8门) | 936 | 863 | 73 | 52 |
(2)专业基础课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
合计 | 理论 | 实验/实践 | ||
系统解剖学 | 162 | 108 | 54 | 9 |
组织胚胎学 | 103 | 63 | 40 | 6 |
局部解剖学 | 82 | 56 | 26 | 5 |
生理学 | 173 | 123 | 50 | 10 |
生物化学 | 124 | 84 | 40 | 7 |
医学微生物学 | 97 | 72 | 25 | 5 |
分子生物学 | 46 | 40 | 6 | 3 |
医学免疫学 | 69 | 54 | 15 | 4 |
病理学 | 171 | 117 | 54 | 10 |
病理生理学 | 66 | 51 | 15 | 4 |
医学遗传学 | 48 | 39 | 9 | 3 |
人体寄生虫学 | 90 | 60 | 30 | 5 |
药理学 | 170 | 120 | 50 | 9 |
医学伦理学 | 54 | 42 | 12 | 3 |
医学汉语 | 120 | 120 | 0 | 7 |
医学统计学 | 24 | 24 | 0 | 1 |
流行病学 | 36 | 30 | 6 | 2 |
卫生学 | 51 | 36 | 15 | 3 |
社会医学与实践 | 42 | 39 | 3 | 2 |
卫生法学 | 36 | 33 | 3 | 2 |
卫生事业管理 | 36 | 30 | 6 | 2 |
合计(21门) | 1800 | 1341 | 459 | 100 |
(3)专业课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
合计 | 理论 | 实验/实践 | ||
诊断学 | 157 | 92 | 65 | 9 |
外科学基础 | 142 | 72 | 70 | 8 |
医学影像学 | 63 | 48 | 15 | 4 |
核医学 | 39 | 30 | 9 | 2 |
实习强化培训 | 62 | 32 | 30 | 3 |
内科学 | 336 | 156 | 170 | 19 |
外科学 | 200 | 120 | 80 | 11 |
妇产科学 | 90 | 66 | 24 | 5 |
儿科学 | 69 | 51 | 18 | 4 |
传染病学 | 36 | 27 | 9 | 2 |
眼科学 | 52 | 27 | 25 | 3 |
口腔科学 | 36 | 30 | 6 | 2 |
中医学 | 54 | 51 | 3 | 3 |
康复医学 | 24 | 21 | 3 | 1 |
耳鼻咽喉科学 | 52 | 27 | 25 | 3 |
神经病学 | 70 | 30 | 40 | 4 |
精神病学 | 47 | 27 | 20 | 3 |
皮肤病与性病学 | 42 | 30 | 12 | 2 |
法医学 | 54 | 36 | 18 | 3 |
麻醉学 | 36 | 24 | 12 | 2 |
急诊医学 | 36 | 30 | 6 | 2 |
合计(21门) | 1687 | 1027 | 660 | 94 |
五、修业年限和学年教学
1.修业年限6年
2.学年教学
第一学年: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学习。
第二学年:基础医学学习。
第三学年:基础医学学习。社区卫生实践。
第四学年:临床医学理论与见习学习1年。
第五学年:临床医学理论与见习学习1年
第六学年:临床通科实习1年,按个体分点进驻附属/教学医院学习。
六、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学习期间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实践内容均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要求。具体如下:
序号 | 实践环节 | 内容 | 实施途径 建议安排的时间或学期 | 备注 |
1 | 汉语和计算机技能训练(第一至第三学年) | 汉语、计算机 | 按课程教学大纲实施 | 课内课外 |
2 | 文化活动 (第一至第四学年) | 竞赛、比赛(含各类学科竞赛、文化、文艺、体育比赛等) | 学生自主在各个学期参加各类校园活动 | 课外 |
3 | 社区卫生实践 (第四学年) | 社区卫生见习和实习 | 按课程教学大纲实施 | 课内 |
4 | 实验技能 (第一至第四学年) | 相关课程实验实践教学 | 按各课程教学大纲实施 | 课内 |
5 | 临床见习实习 (第五至第六学年) | 见习一年,实习一年 | 课内 |
七、教学方法
采用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针对各阶段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采取问题式、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通识和基础医学阶段强化核心课程和核心知识的“精讲多练”,以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为主,辅以自主学习、“问题导向学习(PBL)”和“探究导向学习(RBL)”。
临床教学阶段着重强化学生临床医学基本理论、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临床专业课教学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实践导向学习(PBL)”和“病例导向学习(CBL)”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重点讲够、难点讲透、注重技能、整合(转化)知识、引导自学”,强化学生的临床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
临床见习教学主要针对相应的临床专业课理论教学内容,采用病例讨论、小讲课、床边病例示教等多种形式,消化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临床实习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规范的临床操作等能力,通过床边操作指导、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临床小讲课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逐渐转化为独立开展临床工作的能力;对实习学生进行严格的临床技能训练,规范学生采集病史的技巧、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各学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等。
八、学业评价方式和要求
1. 学业评价方式
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加强教学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考核形式多样化、过程化,能比较全面检查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完成情况,注重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发挥成绩评定方法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功能。
核心课程总成绩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包括各类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实验实践成绩等组成,每门课程过程考核次数不少于3次;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超过60%。
非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提倡开卷考试,课堂表现、论文、实践、操作、设计、调查报告等均可作为课程成绩的评分依据。
临床实习考核由学校统一组织,在六年级临床实习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大纲规定的理论内容及需要掌握的临床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评价。
2. 要求
按国家和学校要求,通过各阶段国家和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达到要求者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学校组织的考试考核按《南京医科大学学生成绩评定与考试管理工作实施指导意见》要求进行。
五年级下学期末,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实习前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第六年临床实习;成绩不合格者需补考,直至通过考试,方可进入临床实习。
毕业考试采取“理论+技能”(简称“1+1”)模式。理论考试分四轮,分别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实习结束后进行,采用卷面考试,学校统一命题、监考、阅卷。毕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在学生临床实习结束回校后进行,学校组织专家依据考核病例库和评分标准,对每名学生逐一考核。考核方法为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设置模拟诊疗站、外科操作站、内(儿)科操作站、妇产科技能站、实验室检查站和医患沟通站等6个站点。理论和技能操作考试分别记分,其中有一项不合格者,不予毕业。重修补考合格后方能毕业。
九、学位及学分要求
学生在校学习必须完成304学分,其中必修课244学分,临床毕业实习52学分,实习出科考试4学分,实践技能考核4学分。
学生学习结束,完成规定的学分,并通过新国家汉语四级考试(HSK4),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十、教学进程表